志工早會:【05月03日】珍惜99% 甘願致祥和

Community:
Branch:


上人愷示:「沒有人肯做工,這個社會還能像社會嗎?家庭能像家庭嗎?不管是農與工都很辛苦,我們要用感恩尊重心來面對,這個社會不能缺少的,要人人愛的共聚。」圖為志工帶動工地人文,與工程人員們歡喜互動。(攝影者:顧寅春)

【證嚴上人5月3日志工早會開示】 
「從過年以來,到現在已經五月,總是覺得大部分都是下雨天,昨天(5月2日)整個晚上一直都聽到雨聲,早上看到了新聞報導,知道全臺都進入了梅雨季節。」 

乾坤朗朗 無處不說法

證嚴上人開示,今年臺灣雨水豐沛,有人說天天都聽到雨水聲,看到灰茫茫的天氣,心裡會「鬱卒」。其實,天地的變化都是在說法,大自然的景象,人與事物等無不都是法。「大地需要雨水,看到雨水就要感恩,因為雨能潤漬大地,山河大地有雨水,就可以滋潤一切,成長萬物。」 

不同於今天的雨潤大地,前天卻是個豔陽天,「有人會說,太陽那麼大,在太陽下面站久了也很辛苦,昨天有些地方甚至熱到三十六度。假如用感恩心看待,是大乾坤在說法,順著四季的循環,現在已經進入夏天了,太陽出來,溫度高了,這都是大自然的說法,也是很正常的,這也可以讓大地萬物生長,而且這樣的氣候,陽光在大地有消毒的作用。」 

上人感恩地說,無論是看到太陽、下雨或颳風時,「能安住在大地,只要四季循環正常,我們無不都是要感恩。」 

士農工商 相依應感恩

夏天的時候,人心比較容易浮動、難以平衡。五一勞動節在紐約街頭聚集很多人參與示威遊行。上人剴切地說,「一個國家有什麼不平等,都是很少人的事情,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很甘願付出的人。」 

上人特別提到一個國家勞動者多,士農工商中的農工都很辛苦。「沒有農民供應五穀雜糧,我們要如何生活?沒有人肯做工,這個社會還能像社會嗎?家庭能像家庭嗎?不管是農與工都很辛苦,我們要用感恩尊重心來面對,這個社會不能缺少的,要人人愛的共聚。」 

上人愷示,現在看到勞動遊行的,大部分都是富有的國家,很計較、不知足;反觀非洲,從來沒有看到他們在勞動節遊行,也甚少聽聞抗議活動,因為他們太苦了。「普天之下應該均勻一點,有福的人要時時知福感恩,能生活得無缺,就要感恩。」 

「以前的人怕沒有工作,現在的人都是怕做太多。」上人一語中的,指出現代人的問題,並舉昨天臺北慈院徐榮源副院長分享在他父親那一代,務農維生,農暇時還要另外找工作,「那一代的人很惜福,甘願付出,靠著他們的勞力來生活,這樣的家庭人與人之間都會互相照顧、互相愛護,家庭倫理在很自然的法則生態中,彼此過著單純的生活。」 

甘願付出 心富最大福

上人進一步開示,現代的人過得很富有,但是心靈並不快樂;「以前的人再怎麼拖磨,很少人說要自殺,很尊重生命,再怎樣辛苦、拖磨,關關難過關關過,能這樣很甘願地付出,所以啊,過去的人哪!總是心平氣和,現在的人動不動憂鬱症那麼多啊!動不動就輕視自己的生命,都是淡忘掉了人的家庭愛、道德觀,所以就會做出傷害自己,同時也傷害他人的事,動不動就讓整個社會很難平靜。」 

上人從人性互助的面向來看勞動節,它帶給人人感恩,「感恩有士農工商,大家合和互協,互相感恩,讓我們的社會能更明亮,更有這種的力量,幸福會更廣更大;假如是把它變成了一種怨氣的出口,那就很危險,萬一造成了整個社會衝動起來,那就不堪設想。」 

上人慈示,「人只要心中富有,就有福,心假如不富有,讓他在享受中也是很苦。」 

上人想起一齣戲劇《乞丐與王子》——戲中的王子在皇宮過著富足的生活,可是他被保護得太好,感覺不自由、很辛苦,有一天跑出皇宮,看到一個乞丐,很羨慕乞丐的生活,所以與這位乞丐交換衣服穿,也交換身分。於是王子在街頭生活,乞丐穿著王子的衣服進到皇宮;其實乞丐在皇宮中很不習慣,可是王子在街頭卻感覺很自在。

貧中之富 省己施於人

臺中黃女士及李德旺師兄是貧中之富的典範,上人讚歎地說,他們的生活並不富有,可是他們很認命,安分守己,而且心胸開闊,相信自己有無限量的潛能,雖然平日生活辛苦,但還有餘力幫助別人,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。 

貧與富都在一念間,所以知足、布施是貧中之富,但有多少人在貧苦中願意付出?「五十多歲的黃女士撿回收維生,可是她將回收的棉被、被單等等比較好的東西,重新整理後送給街友,因為她曾經有過一段苦難的日子;她嫁到新加坡,因先生外遇,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回到臺灣,好在有教會給她一個房屋住;她懂得感恩,雖然辛苦,在街頭巷尾撿回收,可是她撿到的東西整理一下,就可以幫助別人,這是很了不起的,她雖貧但是不貪,而且富有愛心。」 

另一位李德旺師兄,他的生活不是很富有,曾經生過一場病,「這樣的人接觸到慈濟,理解我們身體的力量,怎樣才能活出價值,他曾經用他的力量幫助別人,心願就是為慈濟多做一點事。幫人磨菜刀的工作很辛苦,但是他願意,同時保了險,受益人是慈濟,十多年來慢慢繳,終於也完成他的心願。」 

「這種愛心,付出的點點滴滴,很辛苦,但也可以累積出一分愛的力量,這實在是很令人感動的。」

人生價值 不在於享受

上人再舉印尼的一位年輕人張宏理為例,他在慈濟的高職就讀,家庭經濟非常困難,可是在慈濟的培養之下,他很知恩、感恩,瞭解到應該要孝順父母,慈濟的教育人文,讓他負起了這個家庭長子的責任,除了照顧弟弟妹妹,他也很用功,能利用時間讀書,品學兼優,而且在慈濟的環保推動沒有缺席,在人群中盡一分呵護大地的使命。 

上人特別提及今早從新聞報導中看到泰國市區一連串兩場大火,燒掉一百多戶人家,泰國慈濟人及時提供需要用及必要用的物資,並在心靈上給予膚慰,受災的居民都滿懷感恩,「像這樣的人能碰到慈濟,馬上給他醫療物資膚慰,這都是人間菩薩。」 

上人開示,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心平氣和,再困難的事情也都可以過,雖然關關難過,但是關關過,讓我們有一個很祥和社會,讓自己的生命發揮得更光輝,這才是人間最幸福的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選擇的,不是到底能享受多少,我們要選擇的是生命的價值觀。」
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