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unity:
Branch:
慈濟馬來西亞教育團隊,首次舉辦三天的靜思語教學初階課程,讓教育志工更了解靜思語教學的精神,特色和方法,在課堂上能夠掌握授業解惑,達到內化外行,自利利他的目標。
***承辦靜思語教學初階課程因緣***
2012年,因為曾裕真老師的因緣,本會文教組每一年都會蒞臨馬來西亞給予教育團隊指導。2015年至2018年,分別在馬來西亞檳城和雙溪大年辦了超過3次的靜思語教學課程,每一次都是台灣老師過來指導。原本2019年要在新山再辦培訓課,但是因為颱風關係,老師取消行程。2020年又遇到疫情,最後第三堂在新山的課程,就改在線上進行。
因為疫情的關係,讓大家提早接觸科技,利用雲端,反而更拉近了彼此距離,記得,當時辦了3個梯次的實體初階課程,畢業學員只有大概50名志工。後來,聯合雪隆,馬六甲舉辦的全馬靜思語教學課程,看到報名非常踴躍,但是名額卻不夠分配。
2021年5月,台灣老師指導了進階班的課程,同年7月,又辦了初階班課程。可是發現很多志工沒有機會參與,所以馬來西亞分會就跟本會要求再辦一次,促成了12月這一次的營隊。
此次營隊有90名學員,包括功能組,講師等等總共有140名左右,大家合和互協,合作無間。
這一次的講師群,有些是5月上了進階課程之後,馬上就接下任務,承擔這次講授的主題。
***慈濟教育理念***
第一天的課程,涵蓋慈济教育理念和静思语教学,由新山在職教師-吳美芬(慮芝)師姊講述。遵循慈濟教育軌跡,小學孩子的教育,要打穩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基礎,中學生的時候,就要指引他人生的正確方向,直到大學,明白自己的本分和使命。
慈濟志工秉持“教之以禮,育之以德,傳之以道,導之以正”的教育人文,通過禮儀課程,外出服務,以身示教,破除迷思,引導向正確的方向。教育離不開親師生的三角關係,因此,慈濟人文學校以一親一子的招生原則,達到生活,品德的“全人”“全程”的教育目標,回歸人之本性,走入社會發揮良能,成就一個個人品典範。
一句句靜思語,可以滋潤孩子的心,從老師影響學生,學生影響家長,或者家長影響學生,以達到親師生良好的互動。靜思語的五段式設計-體驗,講述故事,省思,靜思和生活實踐,不僅僅是慈濟人文學校的教育方法,若能靈活掌握,也可以用在正規學校的各項課目中。
每一次的課程設計,鼓勵只用一句靜思語,若能實踐於在生活中,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態度,發揮正向的力量。美芬師姊與學員互動回饋,問與答,加深對靜思語教學應用的方法。
靜思語也能融入環境教育,比如平面佈置,靜思語海報,抄寫生字,化解一些紛爭等等。
志工曾巧妙利用環保原料,引導孩子們簡單做出吸引人的靜思語,不但收納簡單,放在顯眼的地方,還可以重複使用。
***從超級英雄到造福人間***
“哇!哇!哇!”當熒幕上出現超級英雄-鋼鐵俠,蜘蛛俠,雷神,變形俠醫,蝙蝠俠。。。,大家眼前為之一亮。鄭安順(誠忍)師兄演示靜思語教學,開場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,讓大家選擇自己的偶像。學員們變身為小朋友,配合安順師兄的講演,積極發表意見,雖然是線上,可是磁場也不輸于實體。大家融入在這短短40分鐘,有趣的課程當中。
體驗遊戲以抽圖卡進行,業鳳鳳師姐抽到華麗的房子,朱從源師兄抽到木板屋子,但是兩人都很滿意自己抽到的項目,不想對換。雖然是木板屋,可是師兄珍惜它的涼爽及復古。至於抽到腳踏車的鳳鳳師姐也不需要換,原因是她還讓不會駕車也就滿足於所擁有的腳踏車。
利用這個遊戲,安順師兄進而提問兩位學員是否滿意自己的家庭生活。鳳鳳師姊很滿意現狀,從源師兄卻覺得為何別人有手機,有車子,自己卻沒有。針對從源的不滿足,安順師兄也藉此讓大家思考,父母為家庭付出多少努力?自己又為家庭付出多少努力?對於學員們的回答,講師都沒有給予正面的回應,反而利用一小段影片,讓學員看到單親爸爸哈菲芝的艱難生活,白天照顧孩子,晚上值夜班做保安。慈濟人因為走入這個家庭,減輕了哈菲芝的生活重擔。讓人間充滿溫暖。從影片中,學員們看到社會現象,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,釐清生活價值觀,見苦即知福,知福惜福,可再造福。這就是這一次課程設計要帶出來的目標。
最後,安順師兄也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生活經驗,常常羨慕別人的光鮮亮麗,後來上了這樣的一堂課,才體會父母的辛勞,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,有能力的時候,一定要去幫助別人。
安順師兄雖然不是老師,但是因為大學時期就接觸慈濟,至今已經20年,曾擔任過人文學校隊輔,師資長,在教學上非常得孩子們喜愛,大家都稱他為安順爸爸。
***靜思語和教學目標***
相信每一位慈濟人都會有一句靜思語來警惕自己。吳美芬(盧芝)師姐讓大家在平台寫下自己喜歡的靜思語,大家都很踴躍寫出來。
學員-林蓮心說,最受用的靜思語是-生氣是短暫的發瘋,因為以前自己脾氣不好,愛生氣,後來參與人文學校,才發現自己一直在發瘋。會不斷想為什麼自己這麼傻,尤其大兒和小兒受了很多鞭子,回想起自己實在暴力,嘴巴也不饒人。但是因為這句話而改變自己。感恩接觸到了這些法
已經高齡80歲的學員-張翠燕說,心美看什麼都美這句靜思語提醒了自己,以前看什麼都不順眼,因為這句話,開始改變,對事情,對環境,對人,也有很大的改觀。
靜思語是證嚴上人從實踐中體悟到心得,在面對不同人事物時開示中所收錄的語彙。
講師提醒學員,在慈濟官方網站學習靜思語,才不會有漏學或者誤學的問題。另外,懂得將靜思語歸類或根據主題分類,將更能掌握教案設計的目標。教學目標分為3大類,即知識,技能和情感,例如,性格改善,心態調整,習慣養成或懂得規劃自己人生,這些目標不宜超過3個,且在短期即可達成。所以,這個設計教案時,必須緊扣靜思語和教學目標。比如安順師兄演練的教案,靜思語是知福惜福再造福,教學目標就可以設計為:為自己所有的感到知足與感恩,體恤父母辛勞,反思自己如何能行善行孝,讓孩子們“知道”並學習去“做到”。
***體驗活動設計***
梁偉雄(惟皓)師兄並不是在職教師,但因為孩子的因緣而加入大山腳人文學校,從中改變了自己對親子教育的觀念,覺得家就是每一位孩子的第一所學校,如果能讓父母找到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,這個家就會是個幸福的家庭。
偉雄師兄今天要跟大家分享,如何設計靜思語五段式裡面的體驗活動。設計教案有如次輪,需圍繞主題,設計出相關的體驗活動,學生可以在活動/遊戲中,去體悟相關含義。
體驗活動好比汽車的引擎,啟動車子需要引擎,引起學習動機就需要體驗活動,它能讓課程更生動,只要感受到靜思語意涵,在學習上路上,即能化被動為主動。
建議設計整體教學目標時,體驗活動不宜超過課程的1/3時間,包括提問並引導學生做出結論。結論是從感受中反思,結合自身經驗而得到的一個正向啟發。
我們可以截取靜思語中的重點字句,作為設計的方向。設計項如遊戲,角色扮演,繪畫,美術,競賽等等,因為線上教學的因素,網上也出現很多應用程式可以去設計,比如mentimeter,quizz,kahoot等等。
略舉安順師兄的教案演練中的體驗活動,可以看到,抽取圖卡後,以層次性方式提出了3個問題,第一,直接問是否願意交換圖卡(有直接的標準答案)。第二,是否滿意自己的家庭生活狀況,為什麼?(沒有標準答案),第三,讓他看到自己是否需要做出努力(引起反思,但沒有標準答案)
結論層面,包含觀察,感受,反思和改變或啟發
(觀察)無論拿到怎樣的圖卡,與其失望,不如珍惜所擁有的。
(感受)相比一些貧困的家庭,父母辛勞工作,卻只能讓家人溫飽一餐,
(反思)回想自己所擁有的,應該要知足,並感恩父母辛勤付出。
(改變/啟發)遇到比我們弱勢的人,也要盡力幫助他們。
***結語***
學員當中,有的已經是人文學校的師資,有的對靜思語教學是完全沒有概念。今天4堂的主題課程,給了學員們更深刻的教案設計方法,而新生們也對靜思語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。
做而言不如起而行。下午時間,18個小組各自進課室進行腦力激盪,學習設計教案,依據大會給予的主題,選出靜思語,擬定教學目標,並設計五段式裡面的體驗活動,作出結語。
今天的兩位主持人,徐佩玲師姊和劉潔盈師姊,聲音甜美,空檔時間不忘應用網絡程式,讓學員參與靜思語競賽遊戲,還設計手部團康,掌控氣氛恰到好處。音控也隨時切換聚焦問答的學員,讓熒幕變化不冷場。無論是司儀,音控,講師,隊輔,還是學員,大家都發揮了小小螺絲釘的角色,讓課程輕鬆,順利,圓滿。
曾錦華(慈資)師姊在人文學校20多年,感覺這一年來收穫非常的多,參與了幾次課程,雖然都是功能組,但是因為在線上,可以很專心上課,體悟也很深。
『這個五段式教學,它其實是幫助我們,把靜思語教學,很有系統的規劃,然後也可以變成是我們每一個志工修行的里程碑,從體驗感受,身歷其境,從四大志業,或者是我們周遭的一些情境,我們可以去感同身受,再經過省思,讓我們見苦知福,見賢思齊,當我們來到省思過後,其實是要發露懺悔,讓我們看到什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,什麼是我們自己要改過的,然後才實踐在我們生活中,也就是改往修來』
期待全馬教育志工,可以串聯在一起,借力使力,有共同的信念,發心立願,一起來為社區人文教育,開道鋪路,發揮這個教育的力量,影響身邊的家人,老師,帶動更多人一起來走這個菩薩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