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業積福心清淨

Community:
Branch:

撰文者:杜蕙希      

溫文儒雅的方慈瓊(巧音),是馬來西亞北海慈濟靜思書軒同仁。她在2010年的12月回台灣受證為委員。

外表看來斯文端莊的她,自認不是讀書的人才,曾經為了彌補沒有高學歷的缺憾,拼命在行銷行業中拼出高業績;但在得到大房子、大汽車之後,內心仍感空虛,直到加入慈濟,聽到上人在開示所說的一句話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才豁然開悟。    

 

左圖:經過幾年的努力,方慈瓊(右)終於和大姊(中)和三姊(左)一起回到台灣受證。(攝影者:陳慧萍)

上午時分,微微的陽光穿過乾淨明亮的玻璃窗,灑在北海靜思書軒的各角落,四周顯得一片生氣盎然。

九點三十分,穿着整齊的同仁制服,手提慈濟手提包的慈瓊一如往常地打開北海靜思書軒的大門。靜思書軒於上午十點開始營業,慈瓊一定提早到達,以便有足夠時間掃地、抹地及把裡邊的擺設品都擦乾淨,用最美麗的心情,讓書軒如常在每一天的十時正開始營業。

身為靜思書軒同仁,慈瓊要處理很多日常事務。除了清掃、櫃檯服務、來往賬目、點算存貨、補貨等,甚至為前來書軒的顧客準備飲料,她都得一手包辦。

每天都梳妝整齊端莊,談吐始終溫文儒雅,舉止動作落落大方的慈瓊,其實和她口中所說的:「我從小就不愛唸書」感覺有很大的落差。她在念初中三的時候,有感自己不是讀書的人才而萌生輟學就業的念頭。

不過,母親堅持慈瓊一定要完成中學教育。身為家中老么的她很尊重母親,因為父親在她兩歲時往生,由母親獨立撫養她的三個哥哥、姊姊,總共七個兄弟姊妹。

慈瓊打消了輟學的念頭,就這樣硬撐着念完兩年高中,因為成績不理想,也沒有拿到一紙文憑。

畢業之後,慈瓊開始在一間公司擔任推銷員。沒有高學歷的遺憾,她用在行銷行業中的高業績來填補,一路攀升做到營業代表的職位。在行銷行業裡,職位越高,承受的壓力也越大,常常為此失眠,甚至看過心理醫生,然而卻沒有一點效用。

高薪的工作,換來的是大房子、大車子,慈瓊可以讓家人過上很好的生活。然而,表面的風光並沒有給她帶來很大的滿足感,反而常常覺得空虛、不安;直到她認識慈濟,開始投入志工活動,才總算找到了心靈上的充實。

慈瓊是在2004年發生南亞大海嘯之後,參與街頭募款而開始投身慈濟志工行列。而高淵人文學校在2005年成立之後,她就長期在那兒參與志工活動。在擔任志工的過程,志工們常常都會一起觀看「人間菩提」,不可思議的因緣,讓她聽到證嚴上人在「人間菩提」說的一句話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

輕輕的一句話,讓慈瓊有如當頭棒喝,從無窮無盡的追求和慾望中清醒了過來。

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;聽到了這句話,讓我深刻的體會原來今天擁有的一切,到了大限真的來臨,是一點都帶不走,反而所謂的『業』卻好像影子,會一直跟隨着我們,那是非常可怕的。」有感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為自己造業,慈瓊在豁然開悟之後瀟灑地離開公司,全身投入志工活動。

「很多朋友對於我突然離開公司、放下一份人人稱羨的理想工作,深感不解。自己也會擔心生活經濟來源因此受到影響。後來就想到上人的開示,很多事情都不由得我們去擔心,唯有珍惜當下造福的機會。如今在書軒工作,說的都是好話。這跟過往爲了達到利益目的,所說的話,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。」

2006年在高淵舉辦的慈濟素食義賣會上,慈瓊跟其他志工一起承擔義賣經濟飯的工作。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來煮飯,加上缺乏經驗,讓她倍感辛苦。雖然是歡喜承擔,不過内心卻默默地想:「不要了,我明年不要再承擔義賣經濟飯了。」

2007年,事隔一年,義賣會仍然進行。不過慈瓊卻在活動前幾個星期感覺脊椎不太舒適,下床的時候也有困難。中醫的治療,並沒有讓她的病況好轉,反而日趨嚴重。不幸的,在義賣會進行的前兩天,一場感冒,她病得沒辦法下床。

「那時候就想到自己沒有發好願,覺得辛苦就不想做,結果現在想做卻不能做,更苦。」拼命求醫卻無法治愈,只能躺在床上,慈瓊深感無助。

幸虧,有家人的陪伴與支持、翻看證嚴上人的書《生死皆自在》,加上平日跟法親結下的好緣,讓不乏親友鼓勵的她,在休養期間有了新的領悟。

「那時候我真的發願,跟上人說:『我一定要做慈濟,一定要讓我好起來。』」慈瓊平靜地說道,行動不便的時候完全沒辦法自理,還要連累家人,身心都備受煎熬。發願要堅持做慈濟不久之後,終於把病治好,踏著穩定的步伐,再次投入志工活動。

2009年初,知道北海靜思書軒有職位空缺,志工們一直鼓勵她去應徵。不過考慮到自己學歷不高,而且完全不懂操作電腦,擔心無法勝任的她一直不敢答應。掙扎了半年,才下定決心要試試看。

「在這裡工作,一切都得從零開始。夥伴們都是用愛心、耐心來陪伴我、教導我,不然真的很難繼續做下去。」用電腦做報告、寫文字是她在工作的當兒遇到最難克服的問題;往往無法順利處理的時候,心裏就很難過。

不過,慈瓊的努力,靜思書軒的長期志工李慈琚(清風)全看在眼裡。而且,慈瓊的善解人意,讓她很感動。

「我覺得她雖然做不到high tech(高科技),不過她就是可以做到high touch(高程度的感動)。她真的做到上人說的要『以和供養』,跟所有的職工、志工都很合得來。」慈琚誠心地祝福她在菩薩道上繼續精進。

在靜思書軒服務了一段時間之後,慈瓊開始把「志為人文、守護慧命」的使命扛在肩上。每一個走進書軒的人,只要有需要,都不吝於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。她也盡全力,跟有緣人分享竹筒歲月或慈濟月刊等,接引民衆成爲志工。

時間一分一秒地過,早晨的陽光也越來越猛烈,轉眼到了下午時分。靜思書軒的客源漸漸地增多,慈瓊暫時放下櫃檯的工作,走到另一個角落去泡咖啡。自從在書軒工作之後,她才學會用心地泡一杯真正的咖啡。對她來說,泡咖啡的過程,也是一種修行。

「我體會到如何在亂中把心定下來。因為有時候客源和訂單很多,接到的很多的時候,要是很心急,就不會泡到一杯好喝的咖啡。」慈瓊要把每一杯泡好,才能跟喝咖啡的人結下一份好緣,讓每個喝咖啡的人都嘗到開心的滋味。

慈瓊一心想要回台灣去見上人,讓上人親自為她祝福,堅定自己的道心,承擔更多。有願就有力,終于在2010的12月跟兩位親姊姊回台灣受證。「那天回去受證的時候,我也跟自己說,一定不可以哭。因為,哭是一時的感動,我要的是付出的行動;感動為行動。」

「我覺得,可以在書軒裡口說好話就已經值得千萬,身行好事也值得千萬,這些都是無形的收穫。有形的酬勞,我反而沒那麼在乎了。」慈瓊感恩自己仍有口說好話、身行好事、腳走好路的機會。不管在工作中碰到任何難題,只要有付出造福的機會,就應該好好把握,不能輕易放棄。

職志合一的道路上,唯有願力,才能擋住業力;唯有懺悔,才能得到清淨。這是慈瓊行走在慈濟路的過程中,最深切的體悟。

左圖:北海靜思書軒同仁方慈瓊,要處理的繁瑣事務很多,雖然考驗重重,她仍堅定信念把握付出的每一個當下。

右圖:方慈瓊要把每一杯泡好,才能跟喝咖啡的人結下一份好緣,讓每個喝咖啡的人都嘗到開心的滋味。(攝影者:杜蕙希)

左圖:方慈瓊每天要做的第一項工作,是把靜思書軒打掃乾淨。

右圖:方慈瓊發現,如何泡一杯好咖啡,原來也是一種修行。(攝影者:杜蕙希)

返回上一頁